他扎根审判一线20年,以深厚的法学功底,快速把握基本事实、法律关系、突破的关键点,为案件做出公正的裁判;他待当事人如亲人,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做实做细各项司法为民举措,让当事人体会到司法温暖;他敢啃硬骨头、勇于挑重担,针对审判工作中的顽瘴痼疾,推出74条改革举措,促使审判质效节节攀升。他就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杜景柏。
2003年7月,杜景柏考入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历任新余市中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审判监督庭庭长、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2021年10月,任渝水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2023年10月30日,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终年52岁。杜景柏曾两次获评江西省优秀法官,2023年被评为第二届“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人物”致敬人物,202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
在新余法院系统,也许有人不知道杜景柏,但一定听说过“杜博士”。他因为专业强、业务精,早已名声在外。他经手办理的案子,总能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2022年6月,渝水区人民法院收到大批购房业主的起诉材料。由于开发商的原因,这些业主多年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于是走上了诉讼和信访路。该案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其中的法律关系又很复杂,案件审判一度陷入僵局。有着多年民事审判经验的杜景柏,深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性,他通过多方检索法律法规和类案信息,最终找准了法律依据,并创新采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调执联动”模式,成功帮助5个小区2300户购房业主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
“多亏了渝水区法院的公正裁判,我们终于拿到了不动产权证,那一刻,我们悬了8年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一名业主激动地说。
2020年底,时任新余市中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的杜景柏作为合议庭成员参与审理一起小股东起诉大股东撤销权纠纷案。该案前期多次调解,当事人仍对调解方案细节争执不下,主审法官想判决结案。但杜景柏发现双方当事人仍有较强的调解意愿,并且此案若不妥善解决,将引发更多诉讼,增加当事人诉累。他坚持调解优先,从当天下午3点一直调解至第二天早上五点半。调解过程中,他仔细梳理抵税、贷款、租赁等争议焦点,数易其稿,形成4000余字的调解书,成功促成各方当事人全面自动履行。
该案办结后,握手言和的原、被告双方一起将“和谐调解贴心、人民满意感激”的锦旗送到新余市中院。
“每结一个案子,他比过年还开心。”杜景柏的妻子曹玉兰抹着眼泪说,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以心换心,是杜景柏“磨”掉一件件难案的法宝。
75岁的黎大娘是一名“老信访户”,她对根据现有证据判决的案件,一直不服,多年来持续信访。杜景柏接访时遇到她,耐心地为她解释案件判决的依据和法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偏不倚。于是,带着情绪而来的黎大妈,心平气和地离开。了解到老人生活困难,杜景柏还为其申请了司法救助。
杜景柏常说,法之善者,如我在诉。践行“如我在诉”理念,必须以“情同此心”的态度和责任对待当事人,以更高的站位履职担当,耐心诠释司法的温度,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这是怎么回事?一边是钱在这躺着睡觉,一边是人民群众在等着钱救命,我们要公正及时地救助,把司法温暖带给人民群众。”2023年8月,杜景柏发现司法救助金账户内的救助款迟迟未发放,便立即督促相关负责人将救助款发放到位。于是,两个月内,渝水区人民法院为55户困难家庭发放司法救助金92.3万元。
在杜景柏看来,每一起案件都关乎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担任渝水区人民法院院长期间,杜景柏坚持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做实做细各项司法为民举措。为了解决部分当事人工作日期间难以出庭的困难,他带领法院工作人员开启了“假日法庭”“夜间法庭”;为了减轻群众诉累,他在该院推行了“一站式”服务……
生活中的杜景柏节俭得令人动容。他的办公室里长年备方便面和矿泉水,这是他熬夜加班维持脑力与体力的必需品。墙上挂着的一条用得两头破边的毛巾格外显眼,曹玉兰说,这是她为初到渝水法院任职的杜景柏购置的,即便已经破旧不堪,他也未曾丢弃。每年冬天,杜景柏都穿着女儿多年前给他买的羽绒服,即便已经跑绒了,他依然不舍得更换。杜景柏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一辆几万元的二手车,是他工作几十年为家里添置的唯一大件。
杜景柏常说:“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廉洁自律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任何一个违规行为都可能损害司法的公信力。”所以,他时刻保持警醒,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以实际行动为家人和同事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榜样。他还注重收集和整理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全院干警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